事業【廢棄物處理】如何定義罰款?

在經營工廠、營造工地、醫療院所、物流倉儲、餐飲旅宿或各式服務業,常常會遇到兩個實務上的大哉問:第一,哪些行為會被認定為廢棄物管理違規?第二,環保單位到底如何計算與裁量罰鍰?多數企業平日把注意力放在生產、營運與財務績效,直到環保稽查臨門、或是委外清運出包、或媒體披露周邊遭傾倒污染,才驚覺風險的輪廓其實遠比想像複雜。罰鍰從不是單一條文的結果,而是整體法規體系、行政裁量標準、證據鏈完整度、改善態度與風險外溢程度交互作用的綜合判斷。從「法規定義與裁罰邏輯」、「合規治理與風險控管」兩大面向,完整拆解企業常見的盲點與最佳實務,協助你把環境法遵從「被動應付」升級為「主動管理」,在遵法與效率間取得平衡,避免罰鍰、停工、刑責與品牌受損的連鎖效應。

 

 

事業廢棄物處理的法律定義

內容目錄

事業廢棄物處理的相關規範主要依據《廢棄物清理法》與《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首先要理解「事業廢棄物」的範圍,包括製造業、建築業、醫療業、服務業等在營運過程中產生的固體或液體廢棄物。例如工廠產生的化學汙泥、印刷廠產生的油墨廢液、醫院產生的感染性廢棄物,甚至是餐飲業的廚餘與廢油,都屬於不同類型的事業廢棄物。

事業廢棄物又可依照性質分為一般事業廢棄物與有害事業廢棄物:

  1. 一般事業廢棄物

如紙箱、塑膠包材、木棧板、金屬邊料等,這類廢棄物通常經過一般清運處理即可再利用或掩埋。

  1. 有害事業廢棄物

如重金屬汙泥、廢酸廢鹼、感染性醫療廢棄物等,必須依照特殊程序進行專業處理,以防止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根據《廢棄物清理法》第28條規定,所有事業單位必須依照政府核准的方式處理其產生的廢棄物,並需保留完整的處理紀錄與相關憑證。若處理過程未依規範進行,將面臨行政罰鍰,甚至刑事責任。

在實務上,政府對於事業廢棄物的監管採取「源頭管理、過程追蹤、末端稽查」三階段模式:

  • 源頭管理:事業必須申報廢棄物種類與產量。
  • 過程追蹤:透過廢棄物申報系統(如廢棄物管理雲端平台)監控清運與處理的流向。
  • 末端稽查:環保單位會不定期抽查處理場與事業單位,確保流程合規。

因此,事業廢棄物處理並非單純的「清掉垃圾」,而是一套嚴謹的法規系統,任何環節疏忽都可能導致罰款或其他法律責任。

 

 

事業廢棄物處理罰款的判定依據與計算方式

罰款的判定主要取決於違規行為的性質、嚴重程度、持續時間與影響範圍。根據《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至第50條,事業廢棄物處理的罰款金額可從數萬元到數百萬元不等,並且可能伴隨停工、勒令改善、刑事追訴等處分。

常見的違規情況與罰款範例: (需依環保局公佈罰款金額為主)

  1. 未依規定申報廢棄物種類與產量

    • 罰款範圍:新台幣6萬元至30萬元
    • 例子:工廠實際產生的汙泥量比申報數量多,但未修正申報。
  2. 未使用合法清運處理業者

    • 罰款範圍:6萬元至300萬元
    • 例子:將有害事業廢棄物交給無許可證的回收商,導致廢棄物遭非法棄置。
  3. 隨意棄置或傾倒廢棄物

    • 罰款範圍:12萬元至300萬元,嚴重者移送法辦。
    • 例子:將廢酸直接排入河川,造成水質污染。
  4. 未依規範儲存或處理廢棄物

    • 罰款範圍:6萬元至60萬元
    • 例子:廢油桶露天堆置未防雨,導致油料滲入土壤。

罰款計算的核心要素

  • 違規次數:初犯與累犯的罰款差異大。
  • 違規期間:持續性違規通常罰款較高。
  • 污染範圍:影響越大,處罰越重。
  • 改善態度:若主動改善並配合稽查,有時可減輕處罰。

另外,對於重大違規事件,環保單位可能依《刑法》公共危險罪追訴刑事責任,最高可處五年有期徒刑並科罰金,這對事業經營者而言是極大的法律與財務風險。

 

 

法規定義、裁罰邏輯與常見情境

(一)法規體系的層次化理解

企業要先有清楚的地圖:核心母法是《廢棄物清理法》,其下有「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與管理」等子法,地方政府另以自治條例或公告補充細節;此外,個別產業還可能被其他專法交叉規範(如醫療、化工、營建等),加上空污、水污、土污與毒化物管理的橫向銜接。這代表違規不是只看單點,而是要把「產生—分類—貯存—清運—最終去化—紀錄保存—申報與稽核」的鏈條一次對齊。任何一環鬆動,整體合規就可能被否定。

(二)定義與邊界:什麼算事業廢棄物?

實務上,常見爭議在於「是否屬於廢棄物」與「是否已轉為再利用物」。判斷關鍵不僅是物質性質,還包括用途、處置意圖、再利用程序是否符合法規、是否取得必要文件(例如再利用機構資格、檢測報告)、流向是否可追蹤。舉例來說,金屬邊料若直接出售給具再利用資格的機構且完成必要申報,多半可視為再利用物;但若只是以「可賣錢」為由私下交易、缺乏聯單與流向證明,稽查時仍可能被認定為廢棄物,且衍生一連串義務。

(三)裁罰邏輯的核心:危害性 × 規模 × 持續性 × 態度

行政機關量處罰鍰通常會先界定違規構成(客觀事實),再評估量罰因素:

  1. 危害性:是否影響大氣、水體、土壤,是否具感染性、腐蝕性、反應性或毒性;是否逼近或超過管制標準。
  2. 規模:違規涉及的量、面積、受影響人口與環境敏感度(例如水源保護區、學校周邊)。
  3. 持續性:一次性疏失與長期性違規的量刑差距大,許多規定採「按日連續處罰」或「按批計罰」。
  4. 態度與改善:主動通報、立即改善、提送復原計畫與驗證資料,常是減輕處分的關鍵。反之,規避稽查、湮滅證據或反覆違規,則可能加重處罰甚至移送刑責。

(四)常見違規場景與風險點

  1. 申報與紀錄不實:包含產出量低報、去化方式填寫錯誤、聯單缺漏、未依限期申報。這類情形往往被企業輕忽,但在舉證責任上非常不利,因為文件就是你合規的「護身符」。
  2. 貯存設施與標示不符規:防滲、防雨、防漏、防火與區隔等設計不到位;未設警語與分類標示;容器不相容或超量堆置;逸散、臭味與蚊蠅孳生。這些都會被直接記錄成具體違規事證。
  3. 越區清運或無許可承攬:跨縣市移動、委託不具許可業者、轉包未揭露,或實際車輛、駕駛與核備名冊不相符。
  4. 假再利用、真棄置:以原料買賣名義掩飾,實際未進入合法程序;或在農地、邊坡、空地傾倒,留下難以復原的污染風險。
  5. 醫療與化工特殊風險:感染性、毒性或反應性物質的包裝、時限、溫控與運輸路徑需更嚴謹,監視與交接文件的要求也更高。

(五)為何同案不同罰?談裁量與基準

地方政府通常有公布量處基準,將違規態樣標準化,含基本額度與加重/減輕事由;然而各案情節不同,包含違規動機(故意或過失)、危害程度、改善速度、配合調查程度、是否有前科紀錄等,都會影響最終金額。這也是為何企業不應只追求「最低符合」,而要以「風險最小化」為目標去建置制度。

(六)證據鏈與自保:文件即防線

  1. 來源證明:產出單位、時間、製程、分類依據。
  2. 場內管理:貯存區平面配置、容器標示、點交表、巡檢紀錄、異常通報。
  3. 聯單與流向:車號、里程、重量、GPS軌跡、承攬商許可、最終去化證明(焚化、掩埋、物化、再利用)。
  4. 檢測與驗證:必要時留樣、委外第三方檢測、影像佐證與封條管理。
  5. 保存年限:依規定保存,並建立電子化檔案,多重備援避免遺失。

(七)程序權利:陳述、聽證、訴願

收到預告處分或處分書時,企業可依法行使陳述意見、提出佐證、申請聽證;對處分不服,得循行政救濟途徑提再議或訴願/行政訴訟。務必注意時效並附具具體證據,而非僅以「一切合法」的空泛文字應對。

(八)委外不等於切割責任

很多企業以為把相關作業交給外部專家就安全無虞;但在法律上,產出者對整體流程負有高度注意義務。若委外業者違法棄置,產出者仍可能因選任、監督不周而受罰。因此在合約與管理上,必須以風險共擔為邏輯,設定查核權、即時回報義務與違約處分,並將保證金、保險與賠償機制納入。

(九)從案例看裁量如何拉開差距

即便兩件案子都是未依規定貯存,有的被輕罰、有的卻重罰加停工,差別常出在:是否造成實質污染、是否靠近敏感區位、是否長期累犯、是否有誤導或遮掩、是否欠缺改善計畫與執行成效。這些都可由企業提前布局:月度自評稽核、季檢缺失整改、年度第三方審查,讓「可罰」變成「可免或可減」。

在實務上,廢棄物處理的裁罰絕非只看「有沒有把東西丟掉」,而是看你是否建立可被檢驗的治理系統、是否留下可被信賴的證據鏈,以及一旦出事是否展現即時、可衡量的改善行動。

若企業把廢棄物處理委外,仍須以「共同管制」的思維,對承攬商的資格、設備、人員、車輛、流向、聯單與即時回報負監督義務,並定期抽查與稽核,才能把責任風險降到可控範圍。

 

 

風險控管的 SOP

(一)源頭盤點與分類矩陣

先盤點各製程與部門可能產生之物料與副產物,建立「來源—性質—危害—去化」四象限矩陣:定義是否屬一般或有害、是否可再利用、再利用的法定路徑為何、需要哪些檢測與文件。以月度滾動方式更新清冊,新增物料需經EHS(環安衛)審查,避免「先用後補」的常見漏洞。

(二)治理結構與角色責任

建立自上而下的治理架構:

  • 董事會/高階管理層:核定政策、預算與KPI,把環境法遵納入企業風險管理與永續報告。
  • 法遵與EHS部門:制定制度、教育訓練、內部稽核;管理承攬商資格與合約。
  • 現場負責人:執行分類、標示、貯存、點交、聯單;每日巡檢與異常通報。
  • 資訊部門:導入系統(聯單、GPS、影像、IoT稱重),確保資料即時與可追溯。
  • 採購與法務:把合規條款、罰則、保險、SLA寫進合約,並確保供應鏈遵循。

(三)場內設施標準化

依物質特性設計貯存區:防滲材質、圍堰、遮雨棚、通風、洩漏收集、消防設施與緊急洗眼;容器相容性、最大堆置量與分區距離;危害告示與SDS(化學品安全資料表)可近可讀。設立「一物一碼」標籤,掃碼即可顯示來源、重量、日期、去化計畫,降低人為錯誤。

(四)資料與聯單系統

導入電子化聯單與流向系統,串接地磅、車載GPS與影像門禁:出入與過磅自動寫入紀錄,異常值即時告警(例如重量偏差、非核准車號、異常停留)。資料倉以對帳邏輯比對「產出—出庫—運輸—到廠—最終去化」是否一致,月結時自動生成差異清單交由現場複核。

(五)承攬商資格管理與合約設計

承攬商需提供有效許可、車輛名冊、駕駛名冊、駐廠人員訓練證明;設備與場址定期稽核。合約關鍵條款包括:即時通報與回報時效、聯單與去化證明的交付時程、GPS與影像共享、超標與事故的應變流程、違約金與賠償、保證金、責任保險、次承攬限制與事先核准。將「查核權」與「不合格停用機制」明文化,避免口頭承諾。

(六)教育訓練與行為管理

對新進與在職人員進行分級訓練:一般人員熟悉分類標示與通報;主管熟悉法規變更、量罰因素與文件要求;承攬商與駐場人員則需通過入廠訓練。把「未依程序操作」納入績效與獎懲,建立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動機連結。

(七)內部稽核與第三方驗證

以「月巡、季稽、年審」為節奏:月巡著重現場5S與標示;季稽核對齊文件與流向;年審由第三方執行抽測與壓力測試(桌上演練事故情境、盲測文件、突擊查車)。稽核報告需含整改時程、責任人、追蹤驗證與關閉機制,用RAG(紅黃綠)表現風險級別。

(八)事故與異常:通報與應變 SOP

建立三層級事件定義:小型(容器滲漏、標示錯置)、中型(溢流、短暫臭味逸散)、大型(外洩與環境進入途徑)。對應措施包含:立即圍堵、吸附與回收、暫停相關作業、啟動備援容器、通報主管與EHS、視情形向主管機關通報、啟動第三方處置、採樣與檢測、影像與筆錄留存。事後 24~72 小時內提交初步調查,7~30 天內提交改善與防再發報告。

(九)成本與誘因管理

合規成本包含容器、場內設施、檢測、運輸與最終去化費;非法棄置的短期成本看似較低,但加上罰鍰、復原、停工、訴訟與品牌損失的加總,往往遠高於合規成本。建議以TCO(總成本)觀點做年度預算,並建立「價格異常紅旗」:若報價顯著低於市場中位數,啟動加嚴審查。

(十)供應鏈與多工地管理

對多據點企業,建議以「母公司政策+在地化作業手冊」治理;核心要求統一、地方細節彈性調整。跨縣市移動須提前核備路線與處置端額度,避免到場被拒收導致來回奔波與紀錄斷裂。

(十一)數位與可視化治理

以儀表板呈現 KPI:每月產出量、去化比、文件準時率、差異件數、稽核缺失關閉率、教育訓練完成率、異常事件數與關閉時效。對主管以例外管理(Only show what’s wrong),對現場以SOP工作單引導。

把廢棄物處理視為「法遵+營運效率」的共同專案:當資料即時、流程順暢、角色清楚,合規成本會下降、罰鍰風險同步下降,且能在永續審查與客戶稽核中加分。

(十二)自首與減輕處分策略

若發現歷史資料缺漏或承攬商有疑慮,切莫拖延;可先內部止血(暫停可疑路徑)、同步補證(補聯單、補檢測、補點交紀錄)、提出改善計畫;必要時依規定主動通報,爭取「自動改善、從輕處分」的空間。改善計畫要具體可驗證,包括時程、預算、責任人與成效指標。

(十三)與專業夥伴的協作模式

挑選專業服務商時,不只看單次報價,要看:證照完整性、回報SLA、系統串接能力(聯單、GPS、影像)、透明度(流向查詢權)、緊急應變能量(夜間與假日支援)、教育訓練與法令更新支援。以長約綁定KPI並保留汰換條款,使服務商與企業站在同一邊、共同控風險。

 

 

裁罰的定義從來不是黑白二分,而是看你是否建立一個可以被驗證、可以被追蹤、可以在出事時快速止損並防再發的治理系統。只要把源頭盤點、場內設施、聯單流向、承攬商管理、教育稽核、事故應變與數位工具一體到位,罰鍰自然可控、營運也更穩。找創生環保科技能更即時作業:從清運到紀錄、從稽核到應變,提供一站式支援、流程透明與即時回報,協助企業把風險降到最低、把效率拉到最高。
如需廢棄物清運、環境消毒除蟲、拆除工程等,請聯絡【創生環保科技】讓專業團隊當你的法遵後盾,營運無後顧之憂。

 

延伸閱讀…

  1. 【案例分享】台北市裝修拆除實例

  2. 新北市【裝潢廢棄物清運處理】計算方式

  3. 什麼是【拆除工程】施工要領及流程圖?

  4. 一般或特種的【營建廢棄物清運】該如何認定?

  5. 建築、裝潢垃圾回收【廢棄物】如何處理及申報?

  6. 台北市【大型家具(俱)垃圾清運】

  7. 什麼是一般家戶【裝潢修繕廢棄】易清運原則?

  8. 【裝潢垃圾回收廢棄物】清運一車多少錢

  9. 【廢棄物清運】執照及證明文件有哪些

  10. 【拆除工程公司施工計畫說明書】

  11. 【營建廢棄物清運】處理的價格(費用)怎麼算

  12. 裝潢的垃圾通常怎麼丟或處理?

  13. 【裝潢垃圾回收廢棄物】清運費用(價格)怎麼算

創生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文山區辛亥路六段110號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to complete this form.

填寫表單聯絡我們

歡迎您詢問創生的服務,在此留下您的聯絡方式,創生將盡快派專員與您聯繫!